日前出遊,在六龜夜市嘗到了不一樣的薯條和鹽酥雞,除了我指定的胡椒粉外,居然有一種又酸又甜的味道,弄得整個薯條和鹽酥雞都是又甜又鹹的,換個攤位買來的薯條也一樣,後來在老闆自豪地宣傳中,才知道此地的油炸物都添加了梅子粉,顧客是毫無選擇接受它,胡椒粉、蕃茄醬才是選項。當下有種被迫接受的無奈。因為毫無選擇,所以不得不吃下加了梅子粉的食物,雖然怪,但還算能接受,畢竟又有老闆說的消暑效果在。

    在讀第二語言教學的相關書籍中,一位教外語的教師提到了他的經驗,令我深刻感受到文化與食物品味的關連,以下是他的經驗:
 
    當他一次到美國時,看到一位美國友人,將花生醬塗在蘋果上吃,他驚訝於友人的特殊品味,他以為這種食物組合是個人癖好,是特例。但往後在餐廳,他不止一次目睹美國人這樣的吃法。他來自認為花生醬只用來搭配麵包的國家,他震驚美國人的怪異口味,但想想他還來自個吃生魚片的國家,過了好幾個星期的心理建設與調適,他終也嘗試了這種吃法,發現不像想像中的難吃。他才警覺到自己用侷限本位的眼光審視另一種文化與生活方式。
    後來,他把這兩種食材的搭配,搬上了學外語的課堂上,日本學生的反應一如當年的他,人人覺得怪異。當他把他的經驗告訴學生時,學生也願意去嘗試這樣的組合。他把對食物的判斷運用在外語學習上,一般人面對陌生的文化也都會有怪異的感覺,你不融入其中,便無法學習。

    梅子粉的經驗也一樣,那是來自客家料理的產物,是當地人融合了生活與文化的產物。剛接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食物口感,也會讓人有種陌生怪異的排斥,因它不同於自身的生活與習慣吃法,一但不得不地接受後,發現這種組合其實也是很不錯的。

    原來我們對食物口感的要求,也能與語言學習相關呢!

pear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知道要把這篇文章放在哪類,就先不分啦!再有勞格主處理。分類後就請把這段文字刪除吧,謝謝!

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在現今的文學界吹起了一股隱喻風,在這陣風裡,我們要了解的是這個被稱之為思維背後的隱喻是個怎麼樣的存在?

我們所稱的隱喻與傳統修辭學上的隱喻並不完全相同,這裡的隱喻是一種表現思維的方式,我們在生活中不僅透過隱喻來思考,也透過隱喻來表達。傳統修辭學上的隱喻是可有可無的,其存在意義只是讓文章更加的優美,但是事實上,我們所稱的隱喻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大到無以復加。

anewwayofth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