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回我從[君子之德,風]想到了相似性的問題,這次在唸老師正在翻的LAKOFF(1989),看到雷先生提出了譬喻的目的(趴兔)。

雖然LAKOFF並沒有同時並舉,但是我想應該可以將他所說的部份歸類出,譬喻的目的有二,一者是我們所常見的概念化,一者是最近唸到的豐富多樣化。

以前我一向習慣將譬喻的目的放在概念化、系統化之上,如果譬喻的目的還有豐富多樣化,我想可以解決的問題更多了,起碼譬喻認知在文本上的實踐可以變的更加容易,因為文本的譬喻用法與口語的譬喻用法雖然有部分的相似用法,但是其在根本上就不一樣,前者是以新意為目的,後者是以溝通為目的。

所以關於[君子之德,風]的問題,可以將其視為譬喻的豐富多樣化用法,在此多樣化用法被人內化為認知後,可能就會表現在口語的用法上,進入認知系統中,變成常規譬喻,也相對的為君子之德與風的基模增添新的成員。這是我現在的想法,大家可以再討論。

是說,相似性在譬喻中的問題還沒解決。

不過我也看到了雷先生認為來源域與目標域兩者可能都各自有與譬喻無關,獨立存在的基模,其來源是肉身經驗與社會經驗,當此二基模之間的組成成員發生對應,就稱之為譬喻。我在想,或許相似性可以放在使兩組成成員發生對應的動力項上,此非絕對,但是必定可以作為推力之一。至於那些被人為創造出來的相似性,像是君子之德與風之間的對應關係,則是屬於多樣化的譬喻目的,相似性建立在君子-小人,風-草的對應之上,而非單純是君子之德與有任何的相似性存在,對一個沒有任何漢文化背景的人來說,君子之德與風之間絕對不可能看得出有任何的相似性。

好吧,我又在胡言亂語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ewwayofth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